侠妪的故事,由元雍的小妾修容亲口所述。修容说,小时候家乡遭遇盗贼,一位老妇人找到她母亲说:“你家向来积德行善,虽有盗贼作乱,不必惊慌,我会保护你们。”老妇人从袖中取出二尺黑绫,撕成细条,让每人在手臂上系一条,说:“跟我来!”修容母子跟随老妇人来到一座道观,老妇人指着一尊神像说:“你们躲在它的耳朵里。”接着让修容母子闭上眼睛,背着他们进入神像耳中。看似小小的神像耳朵,进去后却像一间宽敞的屋子。老妇人早晚都会来看望他们,饮食也由她送来。神像的耳孔原本只有指头大小,但每当饮食送来时,耳孔就会变大。后来盗贼被平定,老妇人又像来时一样,将他们背回了家。修容想要拜老妇人为师,发誓修行,报答恩德,老妇人却说她仙骨未具,不肯收留,此后便不知去向,这便是“侠妪神耳”的由来。
贾人妻的故事与崔慎思的妾有些相似。余干县尉王立在调选官职时流落他乡,遇到一位美貌妇人。妇人自称是商人之妻,丈夫已去世十年,家中颇有资产,愿意招王立为婿,后来还生下一个儿子。有一天,妇人同样提着人头回来,说仇已报,要立刻离开京城。离开后又返回,说要再喂一次孩子,以解离别之恨。喂完后便离去,等王立回房,发现孩子已身首异处,这便是“贾妻断婴”的故事,与崔妾的经历如出一辙。
解洵是宋代的武官,靖康之乱时,他沦陷在北方,孤苦无依。亲戚怜悯他,便为他另娶了一位妻子。妻子带来丰厚的嫁妆,解洵因此得以维持生计。重阳节那天,解洵想起失散的前妻,不禁落泪。妻子得知他想回到宋朝,便为他筹备好水陆两路的路费,与他一同踏上归程。一路上,无论是水路住宿还是山路行进,妻子都精心照料、防备周全,解洵深受其助。回到家后,解洵的兄长解潜因累积军功,已成为大帅,兄弟相见十分欢喜,解潜还赠送了四名婢女给解洵。解洵宠爱婢女,渐渐疏远了妻子。一日饮酒时,妻子责备解洵:“你难道忘了当年在赵魏之地乞讨的日子吗?若不是我,你早已饿死。如今刚有起色,便忘恩负义,这岂是大丈夫所为?”解洵已有醉意,听后大怒,挥拳相向,妻子默默忍受,冷笑不语。解洵仍辱骂不止,突然,妻子站起身来,屋内灯烛瞬间熄灭,一股冷气袭来,四名婢女惊恐地仆倒在地。片刻后,灯烛重新亮起,婢女们起身一看,解洵已被杀死,连头颅都不见了踪影,妻子和屋内的财物也消失得无影无踪。解潜得知后,派三千精兵四处追捕,却始终没有下落,这便是“解洵娶妇”的故事。
再来说说三鬟女子的故事。潘将军的玉念珠丢失,四处寻访都毫无头绪,原来是她和朋友嬉戏玩耍时,将念珠取走,挂在了慈恩寺塔院的相轮之上。后来潘家悬赏重金寻找,她的舅舅王超询问此事,她承诺能取回。当时寺门刚刚打开,塔门还上着锁,众人只见她身姿轻盈如飞鸟,眨眼间便到了相轮之上,还向王超举手示意,随后顺利取下念珠交给他,王超便去领赏。可到了第二天,这女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车中女子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?吴郡有一位举子进京赶考,路上被两个少年带到家中。刚坐下,就见门口迎进一辆车,车中走出一位女子,邀请举子展示技艺。举子只能穿着靴子在墙壁上走上几步。女子又让在座的少年各自展示拿手绝活,有的能在墙壁上行走,有的能用手抓着椽子移动,动作轻盈得如同飞鸟。举子见状大为惊叹,佩服不已,随后便告辞离去。
过了几天,之前的两个少年又来找举子借马,举子不好拒绝,便将马借给了他们。没想到第二天,内苑发生失窃案,只找回了驮东西的马。官府追问马主,就把举子抓到内侍省审问。举子被推进一扇小门,官吏从后面一推,他便掉进了一个几丈深的深坑。举子抬头望去,坑顶距他七八丈高,只有一个一尺多宽的小孔透着光亮。就在他痛苦无助之时,突然有个东西像鸟一样飞落下来,仔细一看,正是之前见过的那位女子。女子用绢带系住举子的胳膊,另一端系在自己身上,然后纵身一跃,竟带着举子飞出了宫城。飞出城门数十里后,女子才将举子放下,对他说:“你赶紧回家,此地不宜久留!”举子一路乞讨、借宿,最终才得以回到吴地。
这两位女子的行为,多少带有些盗贼的意味,和前面那些报仇雪耻、救难解危的剑侠不同,后者才是修仙的正道。但世间确实存在这样的人,这些故事都是真实可考的,并非凭空捏造。
接下来,再讲一个身怀侠术的女子,她救助了一位落难之人,还发表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剑侠言论,精彩绝妙。有诗为证:“念珠取却犹为戏,若似车中便累人。试听韦娘一席话,须知正直乃为真。”
徽州府有个商人,名叫程德瑜,表字元玉。他性格沉稳,为人庄重,不苟言笑,待人忠厚老实。程元玉常年往来川、陕两地做生意,贩卖货物,赚了不少钱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古典白话合集请大家收藏:(www.yuehanxs.com)古典白话合集约翰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